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傳統喪禮的學術研討會上,海外華人學者對于江西上饒強制性銷毀五千口棺材的痛心疾首,用匪夷所思四個字加以評論。他們說,這種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粗暴摧殘,是海外華人華人僑胞所意想不到的,更是無法接受的。他們將江西上饒的行徑稱為衰世景象,他們的感受與隱憂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思。
一、克服單純以推行火葬和節約土地為目標的改革思路,將中華文化傳承納入殯葬改革與管理的政策目標。
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一規定自然有其積極意義的,但作為整個國家的喪葬管理條例的指導方針,它缺少了對于喪禮改革價值意義的規定,而這本來應該是殯葬改革方針的重要內容。
殯葬絕不僅僅是個處理逝者遺體的物理過程,殯葬禮儀是社會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生安頓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對于殯葬首先作出文化價值定位,才能以此為依據合理確定殯葬改革的目標和措施。
由于目標設計中缺少了價值內涵,使得目前的殯葬管理制度僅僅具有工具理性意義,缺少了更深層次價值理性的指導,本來具有合理性的殯葬改革也容易在現實操作中淪為單純的技術性手段,現實中引起群眾強烈反應的各種粗暴、簡單和一刀切的喪葬改革措施,不能不說與此觀念有關系,比如數年前河南週口平墳事件與今年江西上饒地區強行收繳和集體焚毀五千口棺材,均在社會和民眾中產生了強烈反響,也對于政府形象產生了嚴重不良影響。
二、克服傳統與現代的簡單二元對立觀念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在合理傳承傳統喪禮精神的基礎上加以現代轉化。中華傳統喪葬禮儀發源于週代,可謂源遠流長,它不僅在大陸多數鄉村依然大體保存完好,在海外華人那裡更是備受珍視,以現代的形式加以積極弘揚。
傳統喪禮之所以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儀式設計對于表達生者的人倫情感、對于表現逝者的生命尊嚴,進而在體現生命的意義、教化子孫後代等方面,均富有價值意義。
當初華夏喪禮儀式設計中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最為重要的考量乃是敬畏之心、感恩意識和孝親敬老觀念的培養,道德不是空洞的說教,它必須通過一系列儀式規程來培育涵養,對于沒有耶和華式的一神教信仰的民族尤其如此。
孔子的君子之教,最為重要的是仁和禮,而仁需要禮儀形式來彰顯,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主張“為國以禮”,荀子說“國無禮則亂”。如果我們把這些人倫日用禮儀統統作為四舊而加以摧毀,其結果是徹底摧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使得人生因失去寄託和意義而陷于無家可歸,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這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殺。
在現實生活中,這最終將導致人倫底線的崩解和嚴重的道德危機。今天社會的價值混亂和道德問題,與長期不加辨別地破壞傳統文化有直接的關系,如果不加以反省和糾正,社會的精神迷失和道德滑坡勢必加劇。
由于一個世紀以來持續破壞傳統文化,使得當年中華祖先制禮作樂的人文關懷已經極少有人知道,以至于許多人心目中凱發K8旗艦廳,至今依然簡單化地把傳統葬禮等同于四舊。
實際上,儒家喪葬禮儀中既有需要變革的時代性內容,更有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文關懷,儒家將前者稱之為禮義,後者稱之為禮文。禮義是儀式背後的人文精神,體現了聖人制禮作樂的思想深意;禮文是具體的儀式規範,往往受制于具體時代環境的要求。
儒家將前者稱之為常,又叫常道,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意義;後者稱之為變,也叫變道,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因革。由于幾代國人已經對于聖人制禮的禮義懵然不知,也就無法客觀評價禮文的意義,進而無法對于傳統喪禮的因革損益作出合理的判斷,結果將傳統喪禮僅僅作為需要破除的對象,最終使得現實中的殯葬改革演變為文化破壞。
實際上,對于一個文明民族而言,只有在合理繼承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現代轉化,抽空了歷史傳統的現代轉化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是沒有分母的分子是沒有意義的一樣。理性對待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化的關系,是目前殯葬管理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馬來西亞華人在華夏喪禮的傳承與現代轉化方面堪稱典範,參觀過那裡的墓園和喪禮的人,會對于其濃鬱的華夏傳統韻味和同時兼具的現代氣息印象深刻,所以能夠如此,首先是因為海外華人珍視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將喪禮視為安頓人生的最重要儀式,以此體現文化認同和人文關懷。
馬來西亞華人殯葬禮儀專家王琛發認為,在馬來華人心目中,喪禮是一個人的最後一件大事,也是子女給父母所能盡的最後一次人間義務,非同意義尋常的。它既是對逝者的蓋棺論定,更是對于生者的精神安頓惡儒家到,對于維護孝悌忠信和仁義禮智的儒家倫理至為重要。
他指出凱發K8旗艦廳,馬來華人並不把親人喪禮看作是單純的告別,而是視為另一次重逢,依禮安葬和祭祀的之後,逝者的神主牌位被敬奉入祠,與歷代祖先的神靈重逢團聚,並一起保佑著子孫幸福與安寧。正因為對于傳統喪禮的價值有這樣的認識,他們才能成功完成了華夏喪禮的現代轉化。(引王琛發參會論文:《馬來西亞華人對儒家殯葬禮儀的傳承與實踐》)
三、走出喪禮越簡單越好的誤區,重建現代華夏殯葬禮儀。目前各地喪禮改革文件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喪禮簡辦,與此相聯系的便厚養薄葬的提法。喪禮簡化主要體現在儀式與喪期,比如2016年山東萊蕪萊城區寨裡鎮寨西村明確規定對于鄉村喪禮“八取消、八提倡”,已經作為改革藍本在全省推廣:
1凱發K8旗艦廳。取消家族自己辦喪;2、取消普穿白大褂,提倡戴白花、黑紗。除兒女至親外,其他人一律不穿白大褂;3、取消三天喪,提倡一天喪。以上午9點為界限,9點以前去世的當天完成喪事;9點以後去世的,第二天完成喪事,提倡圓墳、五七、百日一天完成。4、取消吹鼓手,提倡放哀樂。5、取消擺筵席,提倡大鍋菜。喪事不設筵席、不上酒。6、取消石棺、木棺,提倡直接埋葬骨灰盒。不埋木棺,骨灰盒直接入土,避免“大棺套小棺”現象。7、取消擺祭、賞錢、押煙,提倡節儉吊唁,直接取消路祭,縮減報喪範圍,盡量控制在兒女親家內。8、取消各類扎彩,提倡節儉祭祀。一般地不再有指路、潑湯等程序,不再有紙馬、“五七”扎彩,提倡節儉辦喪事、燒“五七”。該村還在具體喪禮流程中規定逝者兒女不出門跪謝前來吊唁的親朋,不指路、不潑湯。
“八取消”意味著徹底否定了民間的中華傳統喪禮,該規定還自我總結了“八取消”的四大好處是:省時、省心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省力和省錢,但是凱發K8旗艦廳,這種走向極端和片面的所謂節葬,在節省的同時也完全“節掉”了喪禮的人文關懷,節掉了人生的尊嚴和意義,其中有些所謂的“簡化”已經完全違背常理,不近人情的地步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比如三天喪已經是一個正常喪禮所要求最低時間,因為外地的親人需要回家奔喪,親人的感情需要通過祭祀恢復,海外華人喪期有三天、五天、七天甚至數月不等,喪期長短由家庭自主決定,其中沒有低于三天者,如果按照一到兩天喪期的規定,則遠方工作的至親都來不及回家見逝者最後一面。
還有比如孝服凱發K8旗艦廳、嗩吶、棺材、擺祭、宴賓等環節,其實在道德教化中各有其意義,經過理性化討論加以規範和適當簡化是可以的,但一刀切的取消則是不可理喻的。比如孝服是鄉下傳統喪禮表達喪親哀痛的一種服飾,何以非要強制性換成百姓並不認同的白花?
宴賓是表達親情和敬意的必要禮節,固然不能浪費,何以要強制取消?難道親戚之間也沒有一點表達溫存禮敬的儀式嗎?嗩吶是與傳統喪禮適宜的民間藝術,棺材、指路、圓墳和五七等祭喪之禮,代表著中華民族長久形成的生命信仰,即祝福去世的親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獲得安息和保佑。
對于這些,適當加以理性引導簡化自然可以,但何必強制取消?難得希望華夏兒女死不得其所嗎?任何民族都有祝禱逝者靈魂安息的禮儀,為何對于本民族的文化要如此摧殘呢?難道非要把所有華夏兒女都要變成沒有歸宿的孤魂野鬼?孟子曾說,當年最初的野蠻人是沒有葬禮的,這不是非要把一個禮儀之邦變成野蠻的所在?這才是典型的文化虛無主義。這種所謂的喪禮改革所導致的結果,只會加劇社會基層的精神崩潰,為外來宗教的繼續大肆發展打開大門。
喪禮固然不能過于繁瑣,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但絕不是越簡單越好,喪禮改革不能單純以簡化為目標,因為情感需要必要的儀式來表達,沒有了形式就沒有了內容。當年子貢建議去掉每年告朔節前宰一只羊祭祀的儀式,他大概也是出于節約的考慮,孔子的回答是“爾愛其樣,我愛其禮”,為了節約一只羊而致使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祭祀禮儀失傳,從社會文明的角度是不劃算的,也是孔子不贊成的。
另外,各地喪禮改革的口號之一是提倡厚養薄葬,這一口號是經不起推敲的。要想子孫們孝養老人,是需要教化,需要文化氛圍的,比如中國從週代就有鄉飲酒禮,目的在于通過禮儀聚會來培養孝親敬老風氣。
孔子集三代禮學之大成,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只有慎重對待父母去世和先祖祭祀的禮儀,人們的品性才能越來越厚道。反過來說,如果人們連父母去世這樣的生死大事和生離死別都無動于衷,草草處置,那麼,他對于父母哪裡還可能有一點恭敬之心呢?更談不上父母生前的孝敬與厚養了。
正如《大學》所說“其所薄者厚而所厚者薄,未之有也”。目前,鄉村的孝敬觀念與風俗日趨淡薄,人死不古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世風日下,甚至有不少鄉村老人走上了自殺絕路,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持續摧殘優秀傳統文化的惡果,而目前的上述做法彩色直播33188a最新版本,無異于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如果單純以從經濟成本角度看待傳統禮儀,那結論便是取消一切禮儀,則人類只好重返野蠻狀態。由于規則的制定沒有考慮傳統喪禮的繼承問題,節簡成了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標,結果喪禮改革等同于喪禮簡化,簡化等同于取消,這便構成了對于傳統喪禮禮俗的毀滅性破壞,這對于基層民眾的精神健康和社會和諧極其不利。最近有一篇文章廣為傳播:《沒有儀式的人生毫無意義》,道出了中華傳統禮樂文明的精髓,也反映出當代中國人的禮崩樂壞的生存困境。
孔夫子曾號召人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今天中華文明的復興必然是禮樂文明的復興。因此,對于傳統禮儀的取消主義完全違背了文化復興的方向,也違背了中央關于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指示精神。
以馬來西亞華人喪禮為例,喪期一般為三天、五天或者七天,由家屬自願選擇火化還是土葬,按照華夏傳統喪禮原則,要在一天內完成從“初終”到“小斂”再到“大斂”的所有過程,然後等待各地親友前來參與守靈,依禮舉行莊嚴肅穆的祭祀追悼儀式,到了第三天、第五天、或最遲第七天,就得為死者封棺大吉,蓋棺定論,然後行安葬禮。
這樣在三到七天裡,親友由“初終”禮儀做起,一路照顧細節,按步驟走完“三復”、“訃告親友”、“設屍床”、“沐浴”、“小殮”、“襲奠”、“飯含”、“治棺”、“立喪主”、“大殮”等規定儀式,然後守孝滿二十五月,行“大祥”之禮。這一切儀式主要是在現代化的殯儀館舉行,有的環節也在家裡舉行。
熟悉傳統禮樂制度的人不難看出,喪禮的骨幹環節依然來自戰國時期的《禮記》和《儀禮》,相比古禮而言,時間雖然縮短了,但主要禮儀環節依然週備,體現了華夏文明喪禮的莊嚴肅穆與人文情懷,使得逝有所歸而生有所安,盡顯華夏禮樂文明的風範。(引王琛發參會論文:《馬來西亞華人對儒家殯葬禮儀的傳承與實踐》)其他各地海外華人的喪禮也同樣能傳承傳統華夏喪禮的精神與功能,與他們相比,大陸單純以簡化和節省為目的葬禮,確實是把人像垃圾一樣處理了,這對于中華同胞帶來了巨大精神創傷,其實是無以言表的。
四、一切喪葬改革措施只針對漢民族,而與其他少數民族無關。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幹涉”,根據此條,國家推實施的一切喪葬改革措施只是針對漢民族凱發K8旗艦廳,而與其他少數民族無關。
這一規定客觀導致的結果是,漢民族的傳統喪禮,不斷在破四舊的思路性遭到強制性破壞,而個少數民族的傳統喪禮卻受到政策保護,其自願進行喪禮改革的權利受到尊重。
毫無疑問,尊重少數民族喪葬傳統的規定是值得肯定和贊許的,但是,對于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民族的傳統喪禮採取強制性變革的措施,無法享受到與少數民族同等國民待遇,這無論從道理上還是現實效果看都是需要檢討反思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和諧相處,組成了一個文化與命運共同體,漢民族的文化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主幹,是向來沒有爭議的。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所以為中華文化,首先是由漢族文化的內涵、作用和貢獻所決定的。
所以,維護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首先要尊敬漢民族的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弘揚漢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復興離不開漢民族的文化復興。可是,目前的喪葬管理政策方針,卻與此精神相違背凱發K8旗艦廳,為漢族同胞所難以理解。為中華民族與文化的安寧、和諧和長遠發展計,慎重和平等對待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十分必要的。建議新修訂的國家喪葬管理條例對此加以考慮並體現。
目前各地正在進行的強制性的殯葬改革措施,許多屬于親者痛而仇者快的舉動,是十分缺乏理性和遠見的做法。這不但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感情,加劇了幹群矛盾,也嚴重破壞了在社會層面殘存無幾的中華禮樂文化,與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針背道而馳,亟待加以糾正。
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傳統喪禮的學術研討會上,海外華人學者對于江西上饒強制性銷毀五千口棺材的痛心疾首,用匪夷所思四個字加以評論。他們說,這種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粗暴摧殘,是海外華人華人僑胞所意想不到的,更是無法接受的。他們將江西上饒的行徑稱為衰世景象,他們的感受與隱憂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思凱發K8旗艦廳。凱發APP!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