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家追思、延後祭掃成為新常態。今年,廣州實施現場祭掃實名預約、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措施,多個行政區不開放現場祭掃。市民群眾積極響應居家追思的倡議,不到墓園現場。廣州也推出了非現場祭掃的多種方式,以慰藉市民無法現場祭掃的遺憾情緒,包括網絡祭掃和信郵哀思。
4月3日,廣州增城正果萬安園,在一塊木牌上,一位母親寫下對已逝女兒的思念。南都記者 代國輝攝
除了祭掃方式的不同凱發K8旗艦廳,在記者數天的走訪中,廣州的節地生態安葬已經成為一個新風尚,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的認可和支持,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比例達到了84.25%。
3月31日,在花都區祥安墓園,原本應該陸續有市民前來墓園祭掃的場景不再。墓園入口處搭起鐵馬美豔都市,工作人員駐守入口,隨時對計劃嘗試前來祭掃的市民做政策解釋,勸導不入園祭掃。
3月31日美豔都市,花都區祥安墓園,往年此時已陸續有市民前來祭掃,今年則無人前來。南都記者 馮宙鋒攝
4月3日,在增城正果萬安園,市民憑預約信息、健康碼、行程碼和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有序入場祭掃。現場設置兩道關卡,先檢查是否攜帶煙火爆竹等危險物品,再檢查疫情防控要求所需要的信息,一邊做好防火,一邊做好疫情防控。
4月3日,增城正果萬安園開放現場祭掃。市民需出示預約信息、健康碼、行程碼、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方可入園祭掃。南都記者 馮宙鋒攝
記者了解到,4月3日當天,正果萬安園的實際預約人數未達到限額。市民積極響應居家追思、延後祭掃在數據上得到了體現。
如何紓解市民心中的遺憾情緒,成為清明工作的一個重點。在此背景下,廣州市民政局推出了網絡祭掃、信郵哀思以及代替祭掃的方式,緬懷先人,撫慰市民心中情緒。
市民可通過“粵省事”的“雲祭掃”平台進行網上拜祭先人、寄託哀思。通過該項功能,市民可向先人敬獻鮮花和編輯發表先人生平文章。
4月5日上午,清明節“信郵哀思”傳遞活動在廣州市殯葬管理處進行。今年,廣州市“信郵哀思”服務提供1500個免費名額,倡導市民居家追思、延後祭掃。截至5日上午,已收到信件近700封。
清明期間,也有很多學生採用線下寫信的方式祭奠烈士。記者在信件分揀現場看到,有數封來自中山大學、廣州市天澤中學等學校學生的信件。這些信件的收件人都是安葬在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裡的烈士們。
此外生態節地葬。,在民政部門的指導組織下,廣州各墓園也紛紛舉辦集中祭掃儀式,代替無法現場祭掃的市民向長眠于墓園的先人們遙寄哀思之情。
4月4日早上美豔都市,花都區三個墓園同步舉行集中祭掃儀式。儀式上,花都區祥安墓園工作人員全體默哀,敬獻鮮花,宣讀祭文,行鞠躬禮。金鐘墓園在儀式之後,安排工作人員來到墓碑前敬獻鮮花,並行鞠躬禮。
清明期間,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廣州的節地生態安葬已經成為一股新風尚,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和選擇。近年來,廣州市大力倡導不佔或少佔土地的葬式葬法,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1+N”節地生態安葬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安葬方式改革之路。目前,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為84.25%。
在花都區祥安墓園,該墓園在多年前就推出了花壇葬、樹葬等生態安葬的選項供市民選擇凱發k8國際首頁登錄。。在增城正果萬安園,各類節地型花壇葬、樹葬、壁葬、格位葬、樓葬超過1.5萬位,節地生態安葬產品的覆蓋率超過30%。該墓園副總經理孫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優美的環境設計凱發K8旗艦廳,減少墓園“墓氣”讓市民感受到“人生後花園”美景,節地生態安葬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認可和選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州取得節地生態安葬率84.25%的成績經歷了漫長的時間。4月4日下午,廣州市民政局在白雲山下的思園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集中祭掃儀式,向長眠于此的逝者表達緬懷之情。
上世紀80年代末,廣州市率先在全國推出骨灰撒海、骨灰還林活動,突破了傳統喪葬習俗,開創國內骨灰處理的新方式。彼時,新生事物的出現並不能很快得到大家的響應。在思園,逝者家屬們勇于嘗試,選擇以樹葬的方式,讓先人回歸大自然。這裡埋葬了廣州首批樹葬的先人的骨灰。如今,這些樹木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不僅成為一道靚麗的景觀,也見證了廣州殯葬改革的起點。
4月4日下午,廣州市民政局在白雲山下的思園舉行集中祭掃儀式,緬懷為廣州殯葬改革作出貢獻的先人。南都記者 代國輝攝
廣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副處長週韻向南都介紹,思園1988年建設,如今安葬了2.1萬具逝者骨灰,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期間凱發K8旗艦廳,思園共舉辦了96批次的活動,共有4萬多名家屬參與。週韻表示,埋葬于思園的人對廣州殯葬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起到了表率作用。
“那個時候,很多地方推行火化都是困難的美豔都市。”週韻說,他們已經響應廣州的殯葬改革,踐行生態安葬、回歸自然。
由此,廣州民政局常年到此舉辦集中祭掃儀式,緬懷這批先行者,不僅向他們表示敬意和緬懷之情,也鼓勵更多人以節地生態安葬的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
4月4日下午美豔都市凱發K8旗艦廳,廣州市民政局在白雲山下的思園舉行集中祭掃儀式,緬懷為廣州殯葬改革作出貢獻的先人。南都記者 代國輝攝
節地生態安葬是廣州日後殯葬改革的方向。增城區正果萬安園被稱為廣州節地生態安葬示範點。該墓園踐行的理念體現出了廣州殯葬改革的方向,即:佔地小型化、墓區生態化、墓碑品質化、環境公園化、表現藝術化、祭祀文明化。
增城正果萬安園裡,有一處以愛情為主題的墓園。該處墓園風景漂亮,是“環境公園化”的嘗試。墓園方希望能以此減少墓園“墓氣”。南都記者 馮宙鋒攝
在特大型城市,土地資源趨于緊張、人口老齡化現象愈明顯,節地要求更加緊迫。廣州市民政局通過補貼方式,大力鼓勵市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方式,累計發放各類生態葬補貼超1500萬元。
記者了解到,廣州鼓勵各區利用荒山瘠地建設鎮街村級公益性骨灰安放地,對實施骨灰存放的公益性骨灰安放單位,按照10元/具/年的標準予以補助,已發放骨灰安放補助648.54萬元。目前,全市共建有153處公益性骨灰樓堂、公益性安放地,廣州戶籍逝者骨灰安放率達65%,為城市建設節約了大量的土地。
2021年,廣州共舉辦8批次海葬樹葬活動,撒海骨灰1829具,發放撒海補貼177.8萬元。截至目前,全市共還林骨灰2.12萬具,撒海骨灰約2.96萬具凱發K8旗艦廳,發放撒海補貼839.3萬元。
目前凱發K8旗艦廳,廣州市把生態安葬指標納入經營性公墓年檢項目,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態化凱發K8旗艦廳、園林化建設。同時,對經營性公墓、公益性骨灰樓等推出生態安葬服務的單位美豔都市,以及選擇生態葬法的委辦人給予補貼補助。全市現有經營性公墓均有草坪葬、花壇葬美豔都市、樹葬和壁葬等節地葬法可供選擇,累計發放樹葬、花壇葬等生態葬補貼35.2萬元。
日前,廣東省民政廳印發《廣東省2021-2030年安葬(放)設施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為廣東省此後近十年的節地生態安葬定了基調和方向。按通知,廣東安葬設施建設和服務將按照公益優先、節約土地等宗旨進行。
廣東將堅持殯葬事業公益屬性,以節地、生態美豔都市、環保為導向,把公益性公墓、骨灰樓(堂)作為安葬(放)設施建設主體。公益性公墓獨立墓穴的單位佔地面積不得超過0.5平方米,合葬墓穴的單位佔地面積不得超過0.8平方米;到2025年,每個鄉鎮至少要建有1座鎮級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到2030年,全面滿足群眾骨灰安葬(放)需要殯葬文化,凱發k8娛樂官網入口!。
數據顯示,廣東每年約有2萬份骨灰參加海葬、樹葬,“十三五”期間超過25萬份骨灰選擇寄存或節地生態型墓位安葬,全省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62%以上。